陪孩子长大,是一场漫长的修行,而最激烈的矛盾,往往最先暴露在学习面前。有人焦虑,我家孩子不比别人差吧?有人担忧,“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已经如此可怕了。”也有人坦言,“我是老师,但没法自己教。”
事实上,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各不相同,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对立,拔苗助长和循序渐进的角力,都指向了中国家庭普遍面对的教育命题:如何守住孩子心中的光,也让他们发光。
全文约字,细读约需14分钟
文
陈淼
等一朵花开“我是你老师,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坦诚。”王震紧盯着屏幕,让对面的学生贾智宸把本子摊开——该做笔记的地方空空如也。
“说做了,但没做;说会了,其实不会。”王震教过许多孩子,有不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:不自信,又怕被否定。
贾智宸今年刚上小学五年级,自小语文和英语成绩都不错,偏偏在数学上总“掉链子”。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可以做完的题,他要花两个小时才能搞定。上课的时候倒也乖巧,但稍作观察就会发现,他的眼神飘忽不定,一会儿抠一下手,一会儿摸一下头。
此前,培训机构已经换了好几家,效果寥寥。妈妈高敏(化名)不解,“别人家的孩子,成绩补补就提上去了,我的孩子怎么回事?”花了心思又费了钱,还是没有进步,作为家长也很失落,“难道是智力有缺陷?”
和工作上的雷厉风行如出一辙,她干脆领着贾智宸直奔北京,医院挂了号。一堆检查下来,医生拿着成叠的报告单给出结论,“孩子智商一点问题都没有。”
高敏的心结打开了,同时,她坚定了一点:在线上找到合适的辅导老师,自己同步监课、陪读,配合着帮孩子打好基础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,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疏导解决,长期和家长、老师摩擦冲突形成的。实际上,高敏眼里“无计可施”的问题,不过是王震总结的一个“懒”字。
王震知道,这类孩子对待学习更像是一种应付。由于成绩长期徘徊在下游,挫败感日积月累,早已让他们的自信消失殆尽。于是,“短板”变“屏障”,失去学习动力的孩子愈发沉默。他们放弃思考,将“听懂了”“会了”挂在嘴边,而一旦遇到类似的题目,便僵在原地再也不动。
“好像在听课,但其实注意力无法集中,如果老师没有恰当的互动和监督,最终学习下来往往没有效果。”王震如此总结他们上课的状态。
改变从细节开始——为了让贾智宸更专注,王震在上课期间会特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