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低保户陈祥萍家的多公斤大葱滞销,村干部帮她联系上种植大户,接入“网销平台”,几天后,大葱销售一空。
为抵御疫情对农产品销售的冲击,栖霞区各类“网销平台”集中发力,村里“第一书记”网上卖芦蒿,街道牵头组建“销售群”,农业园区建立网购品牌……全区在严防疫情的同时,促销扶贫,助农脱困。从1月31日至目前,全区销售的.5万公斤农产品,近八成是在线上卖出的。
“第一书记”发朋友圈帮农户找出路
八卦洲蔬菜种植面积有亩,其中芦蒿亩,日产各类蔬菜5万公斤左右。此次疫情发生后,传统销售渠道受阻,蔬菜销售压力陡增。
外沙村有亩芦蒿田,以往60%左右销往武汉、南昌一带。1月30日,村“第一书记”许筱玮得知多农户的2.5万多公斤芦蒿滞销后,在朋友圈发文《八卦洲本土优质芦蒿大量滞销》,帮农户们找出路。一时间,亲戚、朋友、同事纷纷在网上帮忙转发,很多人留言想买。
“当天上午,我一直忙着接电话,到中午一算,半天就订出去公斤。”许筱玮说,有企业老板一下子就订了公斤,甚至说售价可以高点,既扶贫助困,又可以给员工送福利;有社区订了芦蒿,给居民送去爱心菜,并慰问工作在防疫一线的社工。
“村里租用了面包车,把刚刚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泥土清香的芦蒿,直接送到小区门口。”外沙村村委副书记陈雷说,街道还联系上“齐心战‘疫’,送菜到家”南京本地农产品直销平台,2.5万多公斤芦蒿两天就卖完了。
上坝村妇联干部王丽琴建立女性创业社团,在当地很有影响力,她在朋友圈发文,帮助周边农户将家中的芦蒿销售一空。
为了感谢街道、村里的帮助和付出,七里村村民将元的芦蒿销售款,捐给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;种植医院送去芦蒿和青菜,慰问医护人员,回馈社会。
“网销平台”辟出一片新天地
红杜鹃农业集团相关负责人王春宝告诉记者,不同于一般农户,他们合作社早就有了自己的“网销平台”,不过在平时,销量也就占总量的三成多,更多还是走批发市场与实体门店销售。
“疫情发生后,这一传统观念被改变。现在我们每天卖出约1.5万公斤农产品,线上销量占了七成。”王春宝说,与传统模式不同,去除经销商、实体店的成本,“网销”蔬菜售价更低,市民得到了实惠。他表示,等疫情过后,将重新定位“网销平台”,争取开辟出一片销售新天地。
全国劳模、缘派合作社负责人周福安每天派出5辆车,往城区各个小区送货,疫情期间百分百走“网销”。周福安较早实行会员制,已经建了20多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