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发生前,50多岁的清洁工龚汉民(化名)医院工作了3年。
医院的医疗废物暂存间,平常,各个科室收集、包装后的医疗废物(简称“医废”)会运到他这里,进行称重、登记,再交由专门的医废处理公司转运走。3年来,医院里,早晨7点多开始忙碌,晚上医废清运走后下班,一切按部就班。
然而,从去年12月底开始,龚汉民发现,医院产生的医废变多了,其中,来自发热门诊的变化尤其明显。到了2月初,医废产生量从每天60多桶增加到最多时多桶。
医院一样,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前期,医院的医废产生量也直线上涨。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,武汉市医废日产量从疫情前的40余吨,飙升至最高余吨。
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提升医废处置能力。截至3月21日,武汉医废处置能力由疫情发生前的50吨/天,快速提升至.6吨/天。当日,武汉市收集处置.0吨医疗废物,全部得到有效处置。
“最辛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”龚汉民说。3月24日,医院已经恢复了正常门诊,龚汉民和其他武汉市民一起,准备迎接正常生活的回归。
2月20日,医院门诊楼。新京报记者向凯摄
从1天3次到24小时值守
在医院,每张病床旁都放着一个印有“医疗废物”标记的黄色垃圾桶。使用过的医疗用品、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等都会投入其中。
这些垃圾属于《医疗废物分类目录》中的感染性废物。除此以外,医疗废物还包括病理性废物,即手术及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、动物试验的组织;损伤性废物,即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;药物性废物;化学性废物等。
通常情况下,医院清洁人员每天分早、中、晚3次,将医废装入专门的包装袋运出污染区。在进入清洁区前,清洁人员会加套一层包装袋,确保废物不会泄漏。接下来,这些废物将通过专用运输通医院暂存间,由龚汉民接收。
医院诊治,清理工作被安排在医护人员上班前后和午休时间。医院还单独留了一部电梯,用于医疗垃圾的院内转运。
到了2月上旬,医院医院,提供上千张床位,专门收治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。“1医院医废产生量就有所增长,医院后就更多了,最多的时候每天产生量是疫情前的3倍左右。”医院院感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志刚告诉新京报记者,疫情之前,全院医废日产生量是60-70桶,2月中旬最多一天能达到多桶。
与之相对应的,是清洁人员工作量的倍增。医院清洁人员轮值,一天24小时都有人上班。源源不断的医废很快把医废暂存间堆满了,“暂存间能放80多个桶,放不下的只能放在暂存间外。”龚汉民说,“为了保证安全,医院要求一天消杀三次。”
刘志刚告诉新京报记者,感染性废物在日常医废中占比最大,此次疫情期间,医院的医废也基本上是确诊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。因此,虽然医废会堆放在暂存间以外,但“我们基本保证把医疗废物都装在桶里,并加强存放区域的消杀工作。”
为了减少医废积存造成的二次感染可能,医院不得不请求转运公司增加转运频次,并为转运人员提供防护物资以提高其积极性。
2月19日晚11点,医疗废物转运车驶入医院。受访者供图
在疫情防控期间,根据环境部门的要求,属地医疗废物要求“日产日清”,基本保持12小时清理一次,最长不超过24个小时。
以往,每晚7点半左右,医废处理公司的转运车会来医院拉走一天积存的废物。每当车来,龚汉民会把车上的空桶卸下来,再把暂存间内装满医废的周转桶搬上车。每天,转运车会拉走1-2车医废到处置点,每车可以拉36桶。
而2月中旬疫情高峰时,医废迅速增加,转运车一天要来5趟,即使这样,仍医院,龚汉民只好将存放时间较长的医废周转桶优先搬上车。
对龚汉民来说,最困难的事并不是工作量增加,而是要一直穿着防护服工作,“很闷热。”医院后,由于车内空间有限,有时他需要把桶叠放在一起,“每桶重量都不一样,重的三十几公斤,放下面,轻的十几公斤,放上面。”“有时一次搬上百桶,特别累。”
医废转运医院西苑转运医疗废物。新京报记者陶冉摄
%超负荷运转
负责医院医废转运的是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(下称汉氏环保)。该公司也是武汉市唯一一家具备医废处理资质的企业。在疫情发生前,汉氏环保的清运范围一度覆盖武汉市80多家医院和发热门诊以及少量生物公司、医院。
公开信息显示,该公司经营规模为1.8万吨/年,约合50吨/日。另据生态环境部数据,年-年,武汉医废日均产生量在45吨左右。疫情发生前,该公司基本可以满足武汉市医废的日常处理需要。
疫情发生后,武汉确诊和疑似患者一度“井喷”。武汉市卫健委